红色故事

红色故事汇(十)| 当兵就要当红军(上)

发布时间:2024年05月29日 来源:中共宁化县委党校 点击数: 字体:[大][中][小]


今年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。作为中央苏区重点县,中央红军长征4个主要出发地之一,红色是宁化最鲜明的底色。为传承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,中共宁化县委党校推出《红色故事汇》专栏,讲述宁化红色故事,回顾历史的足迹。


《当兵就要当红军》(上)


1929年3月至1934年10月,苏区积极响应中央关于“猛烈扩大红军”的号召,中央和省委曾派胡耀邦、陈丕显、毛泽覃、伍洪祥等人先后到宁化苏区指导开展“扩红支前突击运动”,先后动员组织1万多名优秀青年参加红军。石碧村贫农团文书张泽茂报名参加红军,被编入新编游击支队,任队长、政委。新编游击支队当时有200多人,参加长坊游击战后,被改编为红星支队。

1933年9月2日,宁化模范团2000人离开宁化开赴前线。同月,苏区中央局、福建省苏派杨岳彬、温必权、陈霆分别进驻淮阳、禾口、城郊区领导查田运动和开展扩红突击运动,优待红军家属。同月,淮土、禾口两区在扩红突击运动中成绩突出,参加红军人数均超过千人,省苏副主席阙继明前往两区,授予两区“我们的模范区”金字光荣匾。在这次扩红突击运动中,石碧村数十名青年参加红军,受到上级表彰。

 “保卫苏区有责任,禾口淮土比参军。禾口扩红一千个,淮土一千多两人……”这首当年的扩红歌谣《禾口、淮土比扩红》,石碧至今还有人传唱,韵味悠长,催人奋进。《送郎去当兵》《割掉髻子当红军》这些当年脍炙人口的歌曲,至今还展览在宁化县革命纪念馆的墙上。

1933年,年仅15岁的张启远、张恩万参加红军,成为石碧村90名烈士中最年轻的战士。张启远成为红三军团的一名战士,入伍当年随军到达江西后便没了音讯。张恩万成为宁化游击队的一名战士,在1935年与敌作战中英勇牺牲。石碧村90名烈士中最年长的是张恩伕、张恩朱。张恩伕1931年入伍时46岁,成为红五军团后勤部队战士,入伍当年5月在江西会昌县与敌作战后失踪。张恩朱1933年入伍时48岁,担任红三军团的一名炊事员,入伍当年随军奔赴江西会昌县后没了音讯。

在扩红运动中,石碧村曾出现“父送子”“妻送夫”、兄弟双双当红军的感人场面,在人力、财力、物力等方面给予红军大力支持,多次受到中华苏维埃中央机关报《红色中华》的表扬。石碧米酒至今还被称为“红军可乐”。张先送两个儿子上前线,再三嘱咐儿子要英勇杀敌,还说“我可惜太老了,不然我也要去消灭敌人。”

石碧人张清选前往江西贩米途中遇到红军,因怕失去参军机会,竟担着大米报名参加红军,将大米无偿捐给红军。考虑到家人会担心,他当天还写了一封信,托一同贩米的老乡带回家里,信中除了告诉家人自己下定决心要当红军,让家人不要挂念外,还向家人道歉,希望家人替他保守参军的秘密,表达一心一意闹革命的愿望。

 “韭菜开花一杆心,割掉髻子当红军;保护红军万万岁,割掉髻子也甘心。”当年这首红色歌谣在宁化大地上传唱。当地无数翻身妇女在革命的洗礼下,剪掉髻鬟,投身革命事业,成为“红色娘子军”,为苏区的巩固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。石碧妇女积极动员亲人参加红军,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。石碧区妇女张吉秀加入红军队伍。秀嫂(真名不详)动员自己的丈夫报名当红军,劝诫丈夫安心当红军,表示自己会孝敬父母,把幼子带大。

在现在的宁化县革命纪念馆中,还悬挂着当年有关扩红的宣传方式。除了扩红歌谣,还有《勇敢的贫苦工农热烈加入红军》《敌人在红军面前发抖》《送郎上前线》等宣传画。石碧村党支部书记张河斌认为,全村当年有那么多人当兵,除了红军宣传力度大、宣传到位之外,也与当时村里地少人多,生活贫困有关。老百姓当年吃不饱穿不暖,曾流传“吃饱一餐猪肉饭,拉我去砍头都愿意”的说法。

当年看到红军要离开了,许多年轻人还在犁地、赶集,毅然扔下手里的活跟着红军走了,走时甚至还打着赤脚,却再也没有回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