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色故事

红色故事汇(四十二)|宁化客家山歌与红军故事

发布时间:2024年12月13日 来源:中共宁化县委党校 点击数: 字体:[大][中][小]


今年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。作为中央苏区重点县,中央红军长征4个主要出发地之一,红色是宁化最鲜明的底色。为传承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,中共宁化县委党校推出《红色故事汇》专栏,讲述宁化红色故事,回顾历史的足迹。


《宁化客家山歌与红军故事》


韭菜开花》(也叫做《割掉髻子当红军》)


韭菜开花一管心,割掉髻子当红军,


保护红军万万岁,割掉髻子也甘心。


(另一版本:韭菜开花一杆心,剪掉髻子当红军。保佑涯红军万万年,妇女解放真开心。)


“韭菜开花一管子心”,韭菜,是农人们,尤其是农村妇女们日常所见的植物,是她们自家菜园里必不可少的蔬菜。“开花一管子心”,是韭菜花茎的生态特征,“一管子”,就是一根。这里,从整首歌谣来看,用的是兴的修辞手法;而从这一句来说,用的又是比的修辞手法,用韭菜花的一心,表示妇女们一心一意参加革命、支持革命。

“割掉髻子当红军”, “髻子”,是女性,尤其是已婚女性的标志,将头发在头顶或脑后盘成各种形状,是古代妇女的代表性发式。“割掉髻子”,是“割掉辫子”的同义词。当年,割掉辫子、放脚是妇女革命的标志之一。那时的观念认为,这两种行为,是封建社会摧残妇女身心的行为,废除这两种行为,是解放妇女的初始行为,因此,宣传妇女解放,往往就从这些行为开始,而妇女们觉醒的标志,就是废除这些行为的举动和意识。“割掉髻子”,是觉醒了的闽西妇女与旧观念、旧生活方式决裂态度的体现,是觉醒了的闽西妇女紧跟红军闹革命的信心与勇气的标志。据说,1932年5月,福建省宁化县禾口乡妇女张伍秀参加宁化县苏维埃首届代表大会。会上,她听了福建省苏维埃主席张鼎丞的报告后,立即割掉髻鬟,将银器献给财政部,放开小脚,把裹脚布烧掉。1932年年底,宁化县西南区的妇女全部都割掉了髻鬟,放开了小脚。“当红军”,有两层含义:其一是指一批妇女直接参加革命、参加红军,宁化县邓坊区妇女徐富秀、石碧区妇女张吉秀加入了红军队伍,参加了长征。新泉有120多名妇女从工农补习夜校直接报名参加了红军。在宁化水茜棠地的战斗中,有21名妇女连的女战士被俘,在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威胁利诱面前,她们坚贞不屈,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。有的历经炮火,迎来了新生,共和国的历史上写下了她们的名字,写下了她们的事迹。其二是指绝大多数妇女,支持革命、支持红军。她们,或许因支持红军,或许因为是红军的家属,而遭敌人的不断刑讯,有的咬紧牙关,有的严守秘密,有的牺牲流血;她们,或操劳家务,或抚老抚孤,终日劳累,艰苦度日。宁化治平葛坳村有个叫江银子的妇女,她为动员丈夫去当红军,便劝慰丈夫说:“你去前方以后,我一定细心做事情,来带大儿子!”她们或望穿秋水,或盼郎回归,心中念想,无法表露。据说,红军长征每前进10公里,就约有3名宁化籍的红军战士倒下去;换个角度来说,红军长征每前进10公里,就约有3名宁化妇女失去了丈夫或儿子。闽西有位叫朱三秀的老人,与丈夫分别已经70多年了,但她依旧经常想起她的“哥哥”。她们的名字,她们的事迹,共和国的史册上没有记载,她们在岁月中默默无闻地消逝了。

曾记得,1933年“三八”期间,宁化的妇女们夜以继日,7天之内赶制了1.78万双草鞋。她们之中有位城关的王大妈,仅一人7天就做了五双。

曾记得,红军长征前夕,宁化有1300多名妇女将9000石粮食运到长汀,为红军长征做准备。

“保护红军万万岁”,是支持红军妇女的心声。保护,在这里含义甚广,既有舍身相卫的意思,更有多方支持的意思,保护的主人,侧重的是“当红军”中第二层意义上的妇女,她们绝大部分是红军的家属,她们与红军已是血脉相连,她们也是红军中的一员。她们知道,她们的举动,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红军的举动。“万万岁”,是生命长久的意思,在当时的环境下,“万万岁”,既是一种希望,更是一种信心。所以,她们认为,只要红军能万万岁,自己就能万万岁;所以,她们觉得,只有保护红军万万岁,才能保护自己万万岁。

“割掉髻子也甘心”,割掉髻子,是妇女革命的形式标志,实质是指支持革命、支持红军,参加革命、参加红军。甘心,是不后悔的意思。这里,表面上是说割掉髻子不后悔,实质上是说自己支持革命、支持红军不后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