媒体集萃

福建宁化何以成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

发布时间:2021年03月20日 来源:福建日报 点击数: 字体:[大][中][小]

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前,宁化境内的闽赣省委、军区和地方红军、游击队竭力保卫闽赣苏区,加上宁化与长汀、江西石城相邻,又是红军补充兵源和给养的重点县,因而宁化成为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前的主要驻守地、休整地之一,也因此成为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四个出发地之一。


出发长征前,驻守宁化的中央主力红军有中革军委直属炮兵营、红三军团第四师及军团医院、少共国际师一个团、红九军团后方机关,共约1.4万人,占中央主力红军总兵力的16%强。


宁化革命纪念馆(长征馆) 张凌波/摄


坚强的“红色壁垒”


由于中共中央“左倾”领导者推行错误的军事战略方针,导致第五次反“围剿”屡战失利,中央苏区日益缩小。1934年5月,中央苏区东北战线咽喉要地建宁县城失守后,红一、三、七、九军团被迫从东北一线向南退守至宁化、长汀和江西的宁都、兴国一线。9月,中央红军被压缩在江西的瑞金、会昌、于都、兴国、宁都、石城以及福建的宁化、长汀8个县城和这些县之间的狭小地域。


宁化东邻明溪、清流,南接长汀,西毗江西省石城、广昌,北连建宁县,是福建通往江西省的一大要冲。1934年9月下旬,先后发生在福建长汀的松毛岭战斗和发生在江西石城的阻击战,分别是长征前中央苏区东线和北线的最后一次规模较大的战斗,这两次战斗让夹在长汀和石城两县之间的宁化,成了中央主力红军部队最后退守和休整的战略要地。


宁化革命纪念馆 张凌波/摄


中央主力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前夕,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指示闽赣省委、军区,以独立坚持的游击战争来保卫闽赣苏区,以配合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。为了适应游击战争的需要,1934年10月初,闽赣军区把所属武装整编为十二、十六、十七、十八团。闽赣部队和地方武装与敌人展开不屈不挠的斗争,坚守着闽赣苏区,为主力部队撤守宁化休整提供了安全保障,也为掩护主力红军转移、牵制敌人一部分兵力作了积极努力。


中央主力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后,苏区形势日趋恶化。10月7日,明溪县城失守。11月1日,国民党军占领长汀,接着向江西瑞金推进。26日,清流县城失守。12月1日宁化县城失守。宁化成为中央苏区各县中最后沦陷的“红色壁垒”。


有力的后勤保障


苏区时期,宁化被誉为“扩红模范县”“苏区乌克兰”。红军长征前,宁化又一次发挥了扩红支前模范的作用。


宁化革命纪念馆 张凌波/摄


完成石城阻击任务后,退守宁化的红三军团、少共国际师等部队得到大量物资和兵员补充。至1934年9月29日,宁化县还为主力红军部队补充兵员227名。从前线撤下来的大批伤病员,也在宁化境内的红军医院治疗和休养。另外,根据中共中央关于闽赣省“应以宁化为中心,切实加紧突击运动”的指示精神,从1934年7月至10月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,宁化县突击筹集了15万元纸币,10万块大洋,布草鞋1万多双,军粮14万担,军衣1000多套,组织1370名支前民工和500多人的运粮队、担架队,把粮食等各类物资运到接收地点和部队,支援红军战略转移。宁化为中央主力红军的休整和战略转移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。